我院2020级本科生张焕晶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高水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
近期,由我院何春教授指导的2020级本科生张焕晶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环境催化领域高水平学术期刊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中科院1区TOP,IF影响因子22.1)发表了题为“Boron-doped porous carbon boosts electron transport efficiency for enhancing Fenton- like oxidation capacity: High-speed driving of Fe(III) reduction”的研究论文(Huanjing Zhang#, Cheng Chen#*, Muke Lin, Lingzhi Zhou, Hailing Wen, Tao Zhong, Huinan Zhao, Shuanghong Tian, Chun He*, Boron-doped porous carbon boosts electron transport efficiency for enhancing Fenton-like oxidation capacity: High-speed driving of Fe(III) reduction, Applied Catalysis B: Environmental, 2024, 343: 123535)。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3.123535。
本研究开发了具有优异活性和稳定性的类芬顿助催化剂加速Fe(III)/Fe(II) 氧化-还原循环,从而使Fe(III)/H2O2体系高效去除水体中有机污染物。采用多孔工程耦合杂原子掺杂策略制备了以硼掺杂多孔碳为代表的高性能类芬顿助催化剂。少量BPC输入(0.04 g/L)即可高效驱动Fe(III)/H2O2体系通过·OH主导的自由基途径高效降解有机污染物。实验结果表明,硼物种掺杂优化了助催化剂的孔结构并提高了其助催化活性。同时,硼掺杂通过提高电子传递效率从而加速BPC/Fe(III)/H2O2体系中Fe(III)的还原(图1)。理论计算表明,BPC中的BCO2产生的“电子搬运”效应诱导实现了游离Fe(II)的产生以用于H2O2活化。以BPC为膜组件的连续流装置在净化微污染水应用同样表现出优异性能,该研究为类芬顿助催化在实际水体修复中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图1. BPC加快Fe(III)/Fe(II)循环途径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本科生在高水平SCI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不仅展示了我院浓厚的科研氛围和强大的师资力量,同时也反映了学院老师用心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我院通过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性学习等活动,学生科研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专业能力以及科研素养不断增强。